• 年是归来节

  • 发布时间:2019-04-30 01:45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远方的人盼归家,等候的人盼归人。

    远方的人在节日里归家,等候的人在节日里盼到归人。

    节日是个好东西。

    既已欢聚一堂,就应欢度佳节。

    古时的欢度佳节,大抵就是吃上一顿饭之后一起闲游玩赏。

    而现代的欢度佳节,除了吃饭这点没变,其余形式多样。

    但我一直会将节日有意无意地忽视,记得住准确时间的节日就更少了。

    小时候不喜欢过年,因为懒得走亲戚,也讨厌热闹。

    每天都要这家那家的拜年,还会成为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被各种评头论足。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归家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种形式,长辈们根本就没有话题可谈,所以才会让我们这些小孩跟过去。不仅缓解了没有话题的尴尬,还会让长辈之间的客套更加理所当然。

    但其实,亲人之间根本就不需要客套,也没有这么多客套。亲人是世界上我们拥有的最亲的一份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

    见过很多人之间的离合。朋友也好,恋人也罢。

    但只有亲人,是我们永远斩不断的执念。

    那份血缘,是怎么也断不了的。

    新年时分,亲人欢聚一堂,或各自串门拜年,聊天说地,互相调侃,又别有一番滋味。

    也许长大以后,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们不再如小时候那般朝夕相处。但无论如何,你们也不会因为少了联系就慢慢消失在各自的生命里。

    因为,年不仅是归来节,更是亲人连系感情的一个契机。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许是女子的通病,我母亲与我都深信不疑于一种予人为善的法门,皆说通晓佛理便是得到了这世间至高无上的智慧。我是读过书的,起初本就将信将疑。后来九年义务教育趟过了大半,茶余时候,又在私人开办的教育机构里摸爬滚打了几年,学到的尽是世态炎凉,千人千面,对于这些怪力乱神之说,自然是不信的。

    有段时间读了些俗人的书,文笔不错,读起来刘畅优雅,最主要的是构思精巧,写的是明末清初时的春宫,朱颜已尽,乱世哀歌,转眼间,浮华成梦。帝王与青楼女子之间的隔世相恋,许些情节的描写都是骄矜做作,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小儿女气,历史背景背景甚是宏大。只是书残灯尽,合本静思的时候,便要深深一叹:相思相恋知何处?世人皆入红尘中。

    巧的是,书中也有这样一句叹,却不是我这般没出息的儿女情长,直说“圣贤是不用读书的,只是静静的思考,哪天世道乱了,天塌下来了,什么时候就破石出关,便成了功德。”后面还附上一句作者自己的评价,说这些“都是胡说”。那时候我也觉得这是不尽不实的。若真是有那般天才能无师自通,这世道才真是要乱了。

    我的父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若想懂得什么,就必须要接触什么。如果连事物的大致轮廓都不清楚,也就没什么其他道理可讲了。”这是他半生的蓄积所得,自然,也是我眼中的真理。

    然而,随着知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每每我在世俗的嫉名夺利中游移不定的时候,我愈是奋不顾身,就愈是精疲力尽,我愈是苦苦挣扎,就愈是深深沦陷。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痛哭,我呐喊,我甚至要抓狂,但都无济于事。歇斯底里的发泄后,遍体鳞伤。

    这时候,我开始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下来,欲图用一种温存而又深远的方式,来看待这世间的问题。我觉得此时的自己仿佛更接近一种被称作“禅”的境界,内心洋溢着的感,和神态的平和。也许只有这样,常怀善心,常怀佛性,人,才能够活得从容。

    我偶然想起我对那个作者的污蔑,如果我是在他面前指责他是个俗人,想必此时此刻我定然要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并不是俗人,你也不是。没有是人可以完完全全地被定义为俗人的。“雅”和“俗”本就是人为既定的标准,如果无限提升“雅”的标准,那么滚滚红尘中,你,我,他,皆难逃成为乌合之众的命运。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无限降低“俗”的标准,万物,皆是超然。

    这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非,荣辱,时间,空间,皆是人为既定的标准。当我们静坐、入定的时候,禅境之下,你我皆是虚无。唯有灵魂永存世间,不生不灭。而超脱之法,自在人心。

    佛的智慧,在于能够调适动态存在与静态精神世界之间的平衡,如此,便是佛的哲学,她几乎解释了世间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并且本身也可被相对解释,或许,这也是“佛的哲学”能够长存于世的原因。

    人活着,追求的,无非就是一种超然于世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便是“禅”。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