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辛亥》是一场十六年的史诗

  • 发布时间:2020-03-29 01:00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学生时代的我,偶然间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脊位置写着《戈马钟鼓杀与盟》的书,我发现这是一位叫陈舜臣的华裔日本人写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小说。翻到战国篇章时,看到书页最上面一行写道:

        一言以蔽之,这是“下克上”的时代。

        嗯?我特意翻回全书的第一页,确定了这本书的确书写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而不是日本的战国时代,顿时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入手了陈舜臣先生的第一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陈舜臣的忠实读者。

    《走向辛亥》立体书封

        陈舜臣的新作《走向辛亥》算是继承了他写作的一贯特点,以精彩的故事、有血肉的人物来说历史。《走向辛亥》以1895年为开篇,这一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比如清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康有为开始了公车上书。但是,作者讲述的是一场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没听说过的,清末的一场起义:乙未重阳起义。

        这当然怨不得我们,因为这场起义无论是发动规模还是造成的影响似乎都实在太小了——小到清政府甚至懒得把它算作“起义”,而是将其定为“盗匪暴乱”,除了3名领导者和2位在职军人被处死外,只有逃走的孙中山成了通缉犯,其余参与者一律每人发了一块银元的遣散费,整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的则是那场导致了孙中山流亡海外的、不成功的起义背后的众生相:进京赶考的台湾读书人发现因为《马关条约》的签署,可能睡一觉醒来自己就成了日本人;往返于台海两岸的天地会走私商人,看到仓皇撤退的清军,敏锐的发现自己办大事的机会可能来了;侠肝义胆的杨衢云被起义者推举为首领,却让孙中山的许多支持者心生不满……

        这些人大多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认为最合理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历史节点中出现了一个人物,然后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名字,留给后人去赞扬或是批判。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我在国内作品中少见的细节刻画,比如发动一次起义说起来容易,但去哪里弄军事装备和后勤物资?怎么才能招募到人手?对于其他不买自己账的群体又该如何对应?

        以前看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会对孙中山的认识脸谱化,也认为他可能没能对清廷造成实质上的威胁。但是我在《走向辛亥》中看到的孙中山却鲜活得多,也真正的理解了他。孙中山面对的是虽然遭遇甲午重创,但还未露败亡之象的大清帝国。而他自己拉起来的革命队伍,和他的对手相比简直就像笑话:起义的枪声一响队伍跑了一大半,失败;起义军打进清军军械库,发现大门太结实打不开,失败;起义军好不容易成规模了,发现资金不足,只有遣散队伍,失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孙中山与黄兴一起领导的第八次起义时。在承受了巨大的伤亡终于杀到了清军的军械库,却看到了仓库中空空如也。众人眼看谋划了那么久的起义计划,又要以损兵折将而收尾时,孙中山却还能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这里是清廷的边防重镇,他们的后勤都已经匮乏到这种地步了,难道不正是说明满清已经快支持不下去了吗?!”

        这时距离孙中山发动第一次起义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到此时看到他还如此雄心勃勃,也真的由衷赞一声:真英雄也!(慕容复)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