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东古村的“艺术试验”:精神安处方是家乡

  • 发布时间:2020-09-24 00:03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外国友人观看手艺人制作藤编制品。 李典 摄

      中新网宁波7月29日电(见习记者 李典)穿过浙东深山,行至有着1200年村史的葛家村,映入眼帘的和其他村庄别无二致:山野人家处,袅袅炊烟起。

      而走进这里的村居:毛竹和石头做成纳凉的公共座椅、墙角别出心裁的一枝梅设计、本是厨余垃圾的贝壳创作成院墙上的艺术品……五步一景,十步一画之下,初显“不普通”。

    外国友人体验藤编技艺。 李典 摄

      这是一场乡村振兴的“艺术实验”。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看中它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普通”,试图实践“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课题。

      而此时的葛家村也在张开怀抱等待:乡村振兴路上,除了让腰包鼓起来,村民的精神又要如何安放?

      艺术家和村庄“一拍即合”。

    中外艺术家在葛家村留影。 李典 摄

      村民常聚集的文化礼堂旁,由丛志强设计、村民制作的“人大椅”成了村子里的第一件“艺术品”。原先做着早点生意的村民袁小仙在丛志强的点拨下,把火龙果汁、蔬菜汁揉进面粉,拼凑成了一幅有人有物的图案。本以为“与艺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村民此时发现,原来艺术“好像也不难嘛”。

      就这样,叶仙绒美术馆、袁小仙布艺工作室、竹编技艺展示小舍……从政府贴、村民等到由村民们自己主动设计的作品纷纷问世,籍籍无名的小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艺术村”。

      7月下旬,葛民村吸引了15名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等10余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家来访。学习中国画数年的“90后”留学生岸达伟参观完后,直言“见识到了真正的中国乡村。”

    葛家村民居一景。 李典 摄

      “艺术之花”绽放的同时,村民也多了许多收入来源。“农家乐、民宿、酒吧、文创产品、研学项目等,村子里业态很丰富。”大佳何镇党委书记李文斌说,如今葛家村还拥有一支130多人的“乡建艺术家”,有的被外村聘为村庄美化的“艺术顾问”,每天的工钱超过400元。

      听闻这里的山乡巨变,葛家村远在千里之外的东西部帮扶合作对象贵州黔西南晴隆县定汪村,亦前来“取经”。

      不久前,晴隆县光照镇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李荣芬带来7位村民,了解葛家村各家的创意设计改造项目,以及新农村致富的经验。

    村民自建的美术馆内,取材当地毛竹制成艺术品。 李典 摄

      有着130多户布依族人家的定汪村和葛家村人口结构相似,以中老年偏多,“如果能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我们那里的特色刺绣、木工、酿酒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李荣芬满怀期待。

      李文斌说,之后,葛家村村民还会和艺术家一起赶赴定汪村,手把手教给那里的人们关于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