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小小说《多活一小时》

  • 发布时间:2017-09-27 03:54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多活一小时(冯骥才)

    时间有时像尘土,需要打发掉;有时确实比金银财宝还要珍贵,但它又和流光一样,抓也抓不住。活者和死者之间的区别,就看有没有时间;没时间,生命就结束了。

    年根底下的一天,有10个人由于年老、疾病、意外事故等等原因,失掉时间,死掉了。不管他们生前热爱还是厌烦生活,却都一样地渴望返回到世界上来,哪怕一忽儿也好,这种感觉是活着的人不曾体会到的。这当儿他们碰到掌管人们寿命的天神。天神手里刚好还富裕10个小时。他对这些恋生的死者起了恻隐之心,决定给他们每人一个小时,回到人间享用——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10个死者欣喜若狂。但天神在使他们复生之前,很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他们将怎么利用这短暂又珍贵的一小时的时光。下面是10个死者依次的答话——

    一:“我想把我办过的一件缺德事告诉亲人们。我一直没有决心这样做,现在反而有决心了。原来这种事带在身上,死了也是一种累赘。”

    二:“我盼望在这复活的一小时内,科学家们能把使我致死的病由找到,并找到特效药,那么我就不止多活一个小时了。”

    三:“在这最宝贵的一小时里,我要妻子女儿守在我身旁。我活着时,天天忙工作,一直没能同她们一起安安静静地度过一小时。”

    四:“我回去就要把自己立的遗嘱撕了,我现在才真正想开,再也不管那些事了。什么这个百分之十呀!那个百分之五十呀!我之所以死得这么快,就是写遗嘱累的。”

    五:“我这次非要秘书把我孩子们的住房办下来不可。否则我一死就没指望了。”

    六:“只要得到她一小时的爱,就足够了!”

    七:“我想利用这时间,写一篇真实的作品。我一辈子都是挤着一只眼写东西,这次要睁开一双眼睛了。只担心这一小时太短了,不够用。”

    八:“是呵!一个小时太少了。我活着时,是有希望出国的。只要能出国转一圈,开开眼,这一生也就算不白来了!”

    九:“我想知道李四的胖老婆,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虽然他样样超过我,但如果他这次生个女孩儿,李四家绝后,我这辈子的气儿也就顺了!”

    十:“我要不浪费每一秒钟,再拼一下,把我画了4年的,仅仅剩下一个人物的左耳朵的那幅画儿画完,死而无憾!”

    天神听罢,忽然变了主意。他不想分给每个人一小时了,打算把这10个小时重新分配。他把时间赐给人们时,一向单凭兴趣,没动过脑筋,不懂得时间是有内容和有价值的。但他从此能否改变这个亘古以来就有的习惯?未必!

    (选自《南风窗》)

    品评:

    文章写天神突发奇想,允许10个“恋生的死者”每人多活一小时,看看这10位死者将会有怎样的安排。这种假设性情境的设置,起到了“从一粒砂看世界”的艺术效果。因为仅从这一小时中,我们就可以大体推想其人生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其中第一、三、四、六、七、十位答话者把这难得的一小时看成是自己有价值、有内容的生活的延续;而第二、五、八、九位却是在抓紧最后的一次机会来满足私欲。由此,本文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时间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价值。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