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华天宝——旗袍百年展初稿(一)

  • 发布时间:2018-04-08 00:34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物华天宝——旗袍百年展。

    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已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人们通过服饰的款式,材质,纹样,色彩等,标识个体乃至民族在社会所处的位置。、

    服饰的变化动态的反映着社会更替,民众心理,风俗习惯诸多方面。

    旗袍,源于中原最早的深衣,脱胎于满族旗女之袍,成型于民国纷繁时期,在近现代以其典雅,彰显东方女性魅力走上国际舞台。早期旗袍,更应称为八旗旗女之袍,为清代满族典型的服装样式,清朝入关后,多次下令满族女子不得着汉人服,在颜色,质地,纹饰都有明确规定,旗袍在此阶段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民国,是旗袍变革时期,在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旗袍顺时而变,改良旗袍采用立体裁剪的制衣技术,将新女性自信,追求平等,投入社会的渴望表现出来。到了近现代,旗袍面向世界,旗袍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展示出古老文明永恒魅力。旗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蜕变,终将源源流传。

    错彩镂金-清代旗袍(1644 1911)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起源于东北区域,以狩猎为主要的经济方式,善骑射、好渔猎,加之所处地理位置偏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上下连体,左右开叉的袍即可以御寒,又利于马上奔驰,男女老少皆可穿着。后由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通称八旗,满族人因此也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着服饰统称旗装,材质多为动物皮毛棉质品。男子与女子所穿的旗人之袍在款式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颜色与装饰上有所区别。旗人之袍的基本款式特征为,圆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四片裁制,腰间多有配饰。旗人男子之袍以深色蓝色为主,配饰以小刀,食物,日常用品。女子之袍颜色较为鲜艳,在领,袖口有刺绣作为装饰。

    1644年满族入关后,为巩固统治,企图从文化上征服,用满族游牧服饰同化汉人,遂强行实行剃发易服,结果遭到汉民族的强烈反对。为缓和民族矛盾,清王朝在坚守本民族服饰制度基础上吸收了明朝汉族冠服制度的特点,建立起清朝完整的服饰体系。旗人之袍作为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民族服饰,入关前后都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室,宫廷旗人袍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如缎,绸,纱及剪绒织物,民间百姓禁用亮色,面料棉布为主。

    清代前期经济在明代经济基础上得到发展,旗人旗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丝绸也逐步盛行,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四面开衩变为两侧开衩或不开衩;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

    清朝中期,满族长时期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汉服饰彼此交融,满族旗女袍呈现出新的变化。旗女袍从清初的窄身变得宽博,袖子也从紧窄的马蹄变得宽大,在领口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装饰注重镶滚和绣饰,常在对襟或大襟的下端及左右腋下,盘设如意形镶滚,穿着时外罩坎肩。在此时期,出现了与民国旗袍有血缘关系的两种旗女之袍,氅衣和衬衣。衬衣和氅衣为清代女子的便服,二者实则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加讲究,氅衣大多在正式场合穿着,穿在衬衣外面。配图片。

    清朝统治后期,旗女的旗袍更为讲究,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以绸缎,绣满花纹,在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别致美观.

    综观清朝,旗人不分男女着装的袍,在平面裁剪,四片缝制的制衣工艺上,保持着宽大,平直的轮廓特点,还延续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服饰以及延伸出的色彩观念。后来演变为旗袍的旗女之袍在最初就有着区分等级,定尊卑的时代特征,中国自古就有五行之说,自然形成色彩上的五色,崇尚青赤黄白黑,由这五种正色产生间色和浊色,表现在服饰上则对应着穿着者的身份。腰身宽松,与下摆同宽,长至脚面,符合清朝社会对旗女的道德,礼仪要求。清朝末年,风潮涌动,受到冲击的旗女之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