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家齐聚春日雅集共话人文艺术与科学

  • 发布时间:2020-04-26 19:28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这个时代,科学追求文艺。”2020年4月18日,一场跨越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的春日雅集在北京虚苑美术馆举行。艺术家兼策展人邱志杰携四本新作《剧透》《无知者》《失败者》《实验主义者》,与李敬泽、范迪安、陈嘉映、杨念群等文化艺术名家进行对话。

      本次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观与新京报文化云客厅联合主办。四本新书是邱志杰先后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教学的笔记,记录了大量教学思索、实践,有理论也案例,内容详尽,涉及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当日的对话内容也围绕此展开。

    艺术家兼策展人邱志杰题字(虚苑供图)

      对于《剧透》一书,嘉宾各自从文学、历史、哲学的角度展开解读。李敬泽评价,“我们的文学在当代艺术面前有一点根深蒂固的自卑”,邱志杰的艺术是总体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包括他的身体状态、吞吐量、作为工匠的技艺……方方面面,从身体到心智,是一种全面的实践方式,而文学只有上溯到甲骨文时代,才既通天又彻地。《剧透》中就有这种气概,这部作品描写的既是历史,又是中国人恒常的生活。

      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说,“我们被历史套得太狠了。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事,可能与历史没有丝毫关系”,而“剧场”却是一个特别当下的东西,千人千派,特别要与当下对照着看。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认为,中国历史观是倒着向后看的,不像进化论是向前看的,“我们在向后的过程中批评、总结和提炼,螺旋着向上走”。邱志杰也表示认同,“中国人前进的方式是退着向前走”,这实际是一种古代历史观,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古印度吠陀时代都有对“黄金时代”的推崇和对后世堕落的预言,只有到了基督教时代,“未来更美好”的观念才成为主流。

      杨念群表示很喜欢《剧透》中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内部的居民们显然对于外来的闯入者是有心理准备的,甚至是期待的。大吃一惊是装出来的。他们好奇地问这问那,很可能只是演出”。“他们甚至尾随渔人而出,精心地抹去了他为了找回来所留下的记号,以不让我们发现”。“实际上他们才是最现实的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被抹去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很赞赏邱志杰的剧场实践,他认为剧场意识,意味着艺术家思考问题的维度要开阔,一边建构、一边分析,方不辜负时代的各种机会。范迪安认为邱志杰通过学习维特根斯坦,学会沉思,学会对事物的本体、本质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形成一套治学方法、一套工作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一是跨界,他从学版面到进行综合艺术实践,从架上到实验,成为一个前进者和开拓者。二是他的工作方法,这点得益于国际交流的开放背景。在《邱注上元灯彩图计划》(即《剧透》之原本)中,邱志杰采用视觉考据法,对典故、事件、造型进行训诂式追踪,他一直在作“注疏”这件事,注是对元典的解释,疏是进一步对传统的新解和新造,如疱丁解牛般;另一个例子是他的“地图谱系”,中国人的地图史就是世界观,也是一种剧场,传统中国文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线性读历史,横向看世界,故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之句。

      “波普尔是真正影响我的人,他的‘试错模型’理论,实为自己设计实验艺术的思想根源。”邱志杰提到浙江美院的老师范景中曾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他翻译的贡布里希和波普尔,从波普尔出发,邱志杰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一致性:在科学中试错,在艺术和实验艺术中也允许试错,体现了一种理性的实践精神。

      邱志杰说,如果不通过实践去“证实”或“证伪”,知识有可能成为知见障,所以他在《无知者》中提到的“无知”有些是现实的实验,有些是改造社会的实验。这个时代,很多人被所谓的“成功学”辖制。“艺术其实是关于出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套路’中,艺术用一种做做看、提方案的态度,抱着“或许还有另辟蹊径的机会”,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要勇于尝试。”

      在线上互动环节,邱志杰回答了网友提出的“技术给人类带来挑战,如何与技术共存?”问题。邱志杰认为,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防止技术作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自古即有,比如我们现在看越王勾践剑,是一件古代艺术品,但实际上,它是当时尖端技术。科学就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一种科学,技术就是人文的一部份。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