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多区日军侵华遗存成为“挂牌”文物

  • 发布时间:2020-10-23 00:17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抗战胜利75周年前夕 北青报记者走访全市多处日军侵华遗存发现——北京多区日军侵华遗存成为“挂牌”文物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北京的很多文物建筑也记录下了战争带给城市的伤痛。1937年7月北平沦陷后,成为日军统治华北的中心,并修建了星罗棋布的据点、堡垒,这些遗存都是日军侵华的见证。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这些日军遗存建筑发现,多处侵华日军遗迹的文保质量明显提升,但也有一些文物并无文保标识,无法将文物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公众。

      多处日军侵华遗迹

      被认定为文物

      2015年之前,北京已知的大部分日军建筑遗存,获得了官方的文物认定。而近五年来,在文物工作者、民间学者的持续推动下,又有三处侵华日军遗存被认定为文物。文物不仅数量增加,类型也得以丰富。

      首先是位于大兴区的寿保庄侵华日军飞机掩体。在大兴区西红门镇的寿保庄,遗存有一座穹顶混凝土建筑,这便是“侵华日军飞机掩体”。因位置偏僻隐蔽,且被当地村民占用,多年未被文物部门发现。2015年,大兴区的文物工作者找到了这座飞机掩体,同年将其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北青报记者近日走访看到,被认定为文物之后,寿保庄侵华日军飞机掩体已完成腾退和修缮,2018年10月设立文保石碑及说明牌,现作为文物进行展示。

      其次是位于丰台区的程庄路碉堡。在丰台区程庄路东侧,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碉堡。据《北京抗战遗存》一书记载,1937年7月7日之后,侵华日军在丰台镇铁路北侧至大井村修建仓库,作为军用物资的储备及调运场所,被当地民众称之为“西仓库”。2016年8月,丰台区文委将其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并钉挂文保标识。经文物部门调查,程庄路碉堡下层为日军修造,上层为中国军队后期添建。据北青报记者了解,该形制砖碉在北京现存四座,全部位于丰台区,均被认定为普查登记文物。

      第三是位于房山区的侵华日军摩崖刻石,由民间学者发起保护。在房山区凤凰山的次主峰上,一块灰白色岩石上刻字“七八一、五藤山、昭和一二八二九、占领”,总共15字,字口清晰。昭和,即日本裕仁天皇的年号。昭和一二八二九,即1937年8月29日。据民间学者马志璞调查,此刻石系侵华日军为标榜占领题刻。为保护这处日军侵华证据,马志璞于2017年向房山区文委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后经房山文物部门鉴定,今年1月,侵华日军记功摩崖刻石,被公布为普查登记文物。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侵华日军的摩崖刻石,在北京地区比较罕见。

      其实在六年前,日军侵华遗存很容易被忽视。当时北京的南苑机场、西郊机场、三间房机场附近,共遗存有20座侵华日军飞机掩体,虽然它们多数被官方认定为文物,但基本没有文保标识。2014年,位于大兴区旧宫镇的两座飞机掩体、海淀区最后一座飞机掩体相继遭到拆除,北京地区的侵华日军飞机掩体减少至17座。

      拆文物事件发生后,文物部门开始亡羊补牢,安装文保标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海淀区对拆除飞机掩体的单位罚款50万元,还要求拆除单位在原址重建,并于2015年为遗址设立文保石碑。大兴区、通州区也相继为飞机掩体安装文保标识。近五年来,在文物部门的重视之下,大部分日军飞机掩体有了“身份证”。

      日军营房获修

      完善老站历史风貌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著名的之字形铁路沿用至今,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长眠于此。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站场内还遗存有侵华日军修筑的营房。2019年,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对青龙桥车站的日军营房进行修缮保护,百年老站呈现出多元化的历史风貌。

      据青龙桥车站站长杨存信介绍,青龙桥车站曾被日军占据,并建房屯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营房成为铁路职工家属宿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营房开始闲置,逐渐年久失修。经过此次修缮,排除了建筑安全隐患,并较好保存了历史原貌,相关部门正研究如何加以利用。

      语音讲解成摆设

      个别炮楼仍无文保标识

      在个别日军侵华遗存文物点,北青报记者也发现了一些对文物保护的不足之处。

      仍以飞机掩体为例,大兴区旧宫镇集贤村,遗存有两座日军飞机掩体。2018年,大兴区文物管理所在此设立了文保石碑,并设置了中英文说明牌,扫描说明牌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语音讲解。但北青报记者近日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发现,语音页面已经无法打开,原本贴心周到的服务成了摆设。

      另据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范纪萍反映,门头沟区的西山楼附近有一座日军炮楼,被认定为文物20年有余,至今没有文保标识。

      8月26日,北青报记者走访看到,这座碉堡建在山坡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呈长方体,通高近7米,用煤矸石混凝土砌筑而成。在碉堡周围,的确没有文保标识以及任何说明性文字。范纪萍认为,没有文保标识,便弱化了文物的宣传、告知、教育功能。北青报记者查阅2001年出版的《门头沟文物志》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中英煤矿(门头沟煤矿),为获取煤炭资源,在矿区西山坡修建了这座炮楼。

      北青报记者致电门头沟区文旅局文物科,一位男工作人员解释说,炮楼是尚未定级的普查登记文物,因而尚未挂牌,但他们正在对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文物进行修编,之后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挂牌保护。

      此外,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有些日军侵华遗存文物的标识信息过于简单,不利于参观者了解其背景信息,也无法发挥文物应有的教育功能。比如程庄路碉堡、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均为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而北青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两处文物仅以地址命名,连建造者是谁这样的基础信息都未在文保标识上注明。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范纪萍认为,“建造者身份”是建筑文物的基本信息,应当在文保标识中有所体现,从而将完整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公众。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专家观点

      保护好战争遗迹

      为相关研究打好基础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认为, 这些遗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物证,是真实的历史地标;其次,碉堡、飞机掩体等建筑物本身,对于研究日军军事建筑的材料、工艺,是非常好的实物标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编研部主任、研究员张量介绍说,侵华日军在北平修造的建筑物及其侵华遗迹比较分散,一部分遗存至今,但相对来说知名度不高。过去人们对此不够重视,甚至鄙视这类遗迹,但随着认知的转变,文物部门、学界、民众开始认识到这类遗迹的重要性,很多遗迹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些遗迹是日本侵华的罪证,保留下来进行研究,是全面了解抗战不可或缺的历史遗存。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