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乱反正:破“食物酸碱”之谜

  • 发布时间:2017-06-14 00:36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措辞?酸性体质的人比普通人更易患病。无论是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癌症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都是由于酸性体质造成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忧?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照理说该给他多添点肉类食物,可一想到这肉类是传说中的“酸性食物”,不利身体健康,心里立马就开始打颤:“这肉,究竟添还是不添?”

    酸与碱,这个从初中化学就开始接触的名词,如今这几年,正借着一股“营养”之风,疯狂席卷广大报刊媒体,吹得广大老百姓是一阵阵的瑟瑟发抖,谈“食物酸碱”而色变。那么,究竟食物酸碱论靠不靠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正本清源,还原“食物酸碱”最原始的秘密。

     

    一、明确定义:食物酸碱,神马还是浮云?

    事实上,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食物酸碱确实是有据可依的,即,把食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然后将所得灰分溶于水中,根据此水溶液的酸碱性来区分食物的酸碱。在营养学上,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及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它们会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经过我们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其最终的代谢产物碱性较强。所以,人们常把“荤属酸,素属碱”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老百姓们一谈“食物酸碱”就色变,就是害怕它们会把我们体液环境——血液——破坏掉。血液的环境对我们生命活动的进行十分重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液的pH值会精确地维持在7.35-7.45之间。然而,尽管“食物酸碱”确有一说,但食物的酸碱性在维持机体健康的讨论上意义不大。因为,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所谓的“酸性食物”也好,“碱性食物”也罢,都不足以撼动血液精准的酸碱性。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体,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调节系统!

    二、把握全局:向强大的人体调节系统致敬!

    首先,人的血液中存在着碳酸盐、磷酸盐及蛋白质等三种缓冲体系,可以让血液的酸碱性保持相对恒定。什么叫缓冲体系?顾名思义,就是“缓解外来冲击”。酸性代谢物或者碱性代谢物多了,缓冲体系就开始上战场了,为的就是缓解“过酸”“过碱”给血液带来的冲击,从而造成血液pH平衡的破坏。再来看看我们的肺。我们不停地在呼吸,肺部就跟着在不停地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代谢产物,它在血液中的溶解含量是根据血液中的碳酸氢根决定的。因为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而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碳酸氢根少了,二氧化碳溶解就多,排出就少;反之亦然。最后,肾脏这一环也不可忽视,肾脏是我们人体处理代谢废物十分重要的器官,它会针对血液情况对血液调节过滤。酸多了,保碱排酸;碱过了,留酸丢碱性。

    正因为我们机体有如此强大的调节功能,血液的pH值才能保持在7.35-7.45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连喝几瓶碳酸饮料,也不至于出现所谓的酸中毒。在临床上,若是真的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那很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因为只有在发生严重呕吐,丢失大量胃酸,摄入大量碱性药物,或呼吸系统功能异常时,才会出现酸碱中毒现象。

     

    三、平衡至上: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食物酸碱论”的指导意义作用不大。大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没有必要对哪个是酸性食物,或哪个是碱性食物过于纠结和斤斤计较。不过,“少荤多素”的膳食模式确实是我们所提倡的。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过多地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而过多地摄入蔬果类食物有助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不过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强调的是“少荤多素”,不是“只荤不素”,也不是“只素不荤”,每一种食物都有自身特定的,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营养成分,缺了任何一种我们的机体活动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物极必反,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参考资料:

    [1]《酸性体质引发疾病?》,DNA,果壳网,

    [2]《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云无心,科学松鼠会,

    [3]《人人都有pH值》,DNA,科学松鼠会,

    [4]《食物的酸性或碱性真的很重要吗?》,王兴国,搜狐博客,

    原创博文,媒体刊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

    来源:新浪博客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许冰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营养讲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