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心脏病的“恶性肿瘤”

  • 发布时间:2017-07-29 00:59 | 作者: | 来源:休闲驿站 | 浏览次数:
  •     近30年来,在我国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约半数以上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其晚期都将发生心力衰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效防治措施的实施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近20 年已有所下降,无论药物治疗还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均取得很大进步,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治疗方法和结果无大的突破,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心衰致残致死,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因此,各类心血管疾病在上游的预防和治疗成为防止心衰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3年,我国对10省市20个城区和农村的 15518人口的调查显示,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心衰的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显著上升,北方高于南方1.4%vs0.5%,城市高于农村1.1%vs0.8%。
        加强三级心血管疾病预防是降低心衰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开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疾病早期系统治疗,可减少心衰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主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家庭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提高生活质量。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糖尿病、超重、左室肥厚、心脏扩大、高龄、冠心病等。冠心病、高血压或心瓣膜病的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变化较大,主要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脏的影响不同有关。Framingham研究中,50%~60%的心力衰竭发生在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中。因此,认为有高危因素的人应做无创性心功能,评价以了解有无心功能受损,及时尽早干预,在上游阻止疾病的 进展。
        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

        1.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少吃(盐)、多动,管住嘴、迈开腿;

        2.药物治疗: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

        3.手术治疗:血管重建(冠脉介入手术、外科搭桥),心脏瓣膜手术;

        4.心衰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

        5.心脏移植;

        6: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

  • 相关内容